-- 新聞:0793-8224621 --
|
|||||||||
本報記者 徐蕓 核心提示 又是一個豐收年!眼下,全市秋糧逐漸成熟,陸續進入收獲期。地處江南魚米之鄉的上饒,一幅“熱鬧的豐收圖”躍然入目:9月12日晚,央視《新聞聯播》將鏡頭拉向了廣信區五府山鎮千畝換上“金裝”的高山生態水稻收割現場,伴隨著收割機的轟鳴聲,金黃的稻谷正在顆粒歸倉。 每季豐收都令人期待,而在不久前,夏糧的豐收格外振奮人心。今年,全市水稻生產先后經歷了倒春寒、局部洪澇、局部干旱……豐收來之不易。 據市農業農村局最新發布,全市年糧食種植面積870萬畝以上,糧食總產量連續15年穩定在32.5億公斤以上,每年向國家提供商品糧12.5億公斤左右。僅今年夏糧,平均畝產量達到400多公斤,總產量在10億公斤左右,為全年糧食豐收贏得了主動。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: “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。”“農”和“糧”,始終在上饒人心中重千鈞。上饒是全國、全省糧食主產區之一,糧食生產這個優勢、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。在糧食連年增產的今天,如何做好這項“永恒的課題”?答案就在這片紅土地上。 藏糧于地,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鏡頭一:豐收季里的“小田變大田” 風吹稻浪遍地香。在余干縣楓港鄉牌頭村1000畝高標準農田里,看著眼前豐收在望的水稻,牌頭村黨支部書記余新茂笑得格外開心。 “有了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,今年又是一個好收成,我們村的水稻產量基本上在每畝地800公斤左右。”余新茂說,“要是在前幾年碰上像今年這樣罕見的干旱天氣,田里早就減產甚至絕產了。多虧了這兩年建設高標準農田,我們村今年的水稻基本沒受影響!” 據了解,余干縣對全縣各鄉鎮(場)集中連片水田進行的高標準農田建設,實現了溝渠相連、排灌通暢,在今年抗旱保收這樣一個關鍵時期,發揮了重要作用。 時間的指針撥到今年初。在鄱陽湖畔的鄱陽鎮桂湖村,田間機器轟鳴,裝載機、挖掘機來回穿梭,工人們正與時間“賽跑”,搶在春播前加緊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。村民黃祿財是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,今年他的稻田正好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內,看著眼前零零碎碎的土地正被改造成整齊連片的農田,黃祿財的心里充滿了期待。 這份期待,也正是寄托于鄱陽縣今年新建7萬畝高標準農田的規劃,以持續鞏固150萬畝優質水稻產業基地,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78萬畝以上、產量保持在10億公斤以上。 建設高標準農田,是落實“藏糧于地”戰略,鞏固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根本舉措。近年來,我市按照農田“必須是良田”的標準,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,實現了水利設施標準化、農田道路網格化、土地耕作規?;F代農業發展格局,目前,已建成高標準農田450.29萬畝,其中2022年全市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37.8萬畝。 “農田標準高了,為連年的穩產豐收打下了堅實基礎。”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河森介紹,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,我市把中低產田改造提升為“田成方、林成網、路相通、渠相連、旱能澆、澇能排、管理優、宜機化”的高產穩產田,進一步增強了糧食生產能力。 五谷豐登,并非僅僅來自風調雨順的自然饋贈,更離不開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市落實采取“長牙齒”的措施,嚴守耕地保護紅線,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耕地地力提升措施,全市耕地質量等級提升0.11級,畝均糧食增產50公斤以上。原來難以耕種瀕臨拋荒的田地,變成了充滿生機的搶手耕地,高標準農田流轉耕種率達80%以上,有效增擴了耕種面積,增加了農戶耕作收入。 藏糧于技,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的“翅膀” 鏡頭二:現代農業內核的一粒“芯片” 今年春播期,在橫峰縣蓮荷鄉丁家村科研育種基地里,江西興安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、天下禾育種研究所所長何強生正跟育種專家、技術骨干一起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在水田中,查看秧苗生長情況。這個千畝育種基地,預計可生產出20多萬公斤的雜交種子,其抗病性更強、穩產性更高,可推廣種植面積達18萬畝。 這批秧苗正是今年何強生南繁團隊帶回的7000份種子材料之一,等到這批材料成熟后,他們又會帶上收獲的種子材料到海南繼續播種。什么是南繁?一般選育一個水稻新品種需要七八年時間,而利用海南優越的光溫條件,加種一季水稻,可以將新品種的選育和良種繁育縮短一半時間。 江西興安種業有限公司在三亞市的海棠區龍樓村有76畝南繁科研育種基地。每年十一月份,何強生和他的團隊成員便要離開上饒,趕赴海南三亞南繁育種基地,在那里開始育種試驗,直到來年的四五月份,完成收割后,再把種子材料運回上饒繼續播種培育,等到金秋收割,他們又會回到海南,如此往返反復直到種子狀態穩定。 在何強生的帶領下,江西興安種業有限公司已通過各類國審、贛審優質、高效新品種40余種,其中,與寧波農科院合作選育的秈粳雜交甬優1538等系列品種成為江西省“秈改粳”主推品種。甬優1538的大面積推廣種植,發揮了良好的增產增收效益。2017年甬優1538平均畝產974.5公斤,創江西省糧食單產歷史最高紀錄;2021年甬優1538作二晚種植,再破省晚稻單產紀錄,畝產899.82公斤,該系列推廣面積達210余萬畝,年增產糧食3億公斤以上。 江西興安種業有限公司的有益探索正印證了糧食生產的出路在科技。近年來,全市整合農業科技創新資源,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,依托農林水科學研究平臺、農業創新研究院,研發推廣應用了一批促進產業提升發展和質量安全保障的關鍵技術。同時,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,加強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和推廣服務,指導農民應用優良品種、先進實用技術和新型農作制度,促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,并依托院校資源,增設涉農專業,加強普通教育與農民職業教育銜接,推進農業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。 藏糧于民,農民告別“望天收”端上“金飯碗” 鏡頭三:“稻香”田里話豐年 拿著賣糧的200余萬元賬單,廣信區五府山鎮金鐘山村種糧大戶洪開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,他承包的1000畝高山生態水稻種植剛一收割,不出地頭就變成了現金。 洪開錄所在的村莊,是五府山鎮金鐘山村千畝生態水稻種植基地,這片稻田位于大坳水庫的水源頭——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,因水質較好,造就了優質高山稻米。 “每天大概收割60到80畝左右,正常是20天就可以完成。主要是做訂單農業,千畝基地產量20多萬公斤大米,現在訂單有將近15萬公斤,收入達到200多萬元。”洪開錄介紹,基地采取“公司+基地+品牌+脫貧戶+農產品電商運營中心”的模式,帶動了全鎮40多戶農戶共同增收致富,每戶年均增收達4000元以上。 今年的增產豐收,同時讓農機手們也賺了個盆滿缽滿。脫貧戶程新江是該基地的農機手,在這里一干就是6個年頭,他告訴記者:“我一年只要干3個月就行了,一畝30元,一天耕個30多畝,大概一天下來1000元左右,3個月就有9萬元左右。”程新江掰著手指頭向記者算起了這筆賬。 沉甸甸的糧食、農戶們拿到手中實實在在的收益,凝結的不僅僅是陽光、雨露和土壤的精華,也凝聚著我市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甘霖。 為穩定早稻面積、保障糧食安全,大力提高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,我市加快對水稻機械化育秧中心及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中心建設,今年將新建、改建機械化育秧中心33個。目前已建成育秧中心20個,新增單季供秧能力18萬畝。 如果說耕地和種子都是從客觀上為糧食增產創造條件,那么政策護糧則是從主觀上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。今年,我市提前下撥耕地地力保護補貼61886萬元、雙季稻輪作補助2464萬元、稻谷補貼19258萬元、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三次合計23242萬元。為有效降低水稻生產風險,水稻生產完全成本保險實現全覆蓋,鄱陽、余干、萬年、玉山、弋陽等產糧大縣保額每畝1100元,非產糧大縣保額每畝700元,鄱陽、余干、萬年等保費高風險地區每畝55元,財政補貼80%,50畝以上種糧大戶自繳20%,散戶免交;低風險地區(其它縣區)保費每畝44元,財政補貼80%,50畝以上種糧大戶自繳20%,散戶免交。 此外,我市結合全省農業農村系統開展“做示范、勇爭先、保供給、樹樣板”農業大講堂宣講活動,組織了百余名農技人員深入鄉村和田間地頭,開展糧食生產駐點指導服務。 耕地、種子、機械化、政策,所有的努力只為夯實糧食安全的“四梁八柱”。再過不到一個月時間,全市秋糧將迎來大范圍收獲,上饒正是這樣用一個又一個豐收筑牢產糧大市根基,扛穩保障糧食安全的政治重任。 |